322 一身干净(求票_回到明朝当王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22 一身干净(求票

第(2/3)页

和焦芳掐第一架,却听焦芳说道:“皇上,兵部左侍郎刘宇晋升尚书之后,左侍郎一职一直悬空,臣以为如此要职不可久置无人。应尽快安排相应人选,以补空缺”。

  “嗯?”一句话所有的人全愣住了,焦芳是杨凌地人,谁不知道啊。他不着急替杨凌辞了威国公,却一本正经地讨论起兵部空缺来了,实在太过出人意料,所有的人都在揣测他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诡计,以致金殿肃然,竟半天没有动静。

  正德也愣了一下,这才反应过来,问道:“爱卿可有合适人选?”

  焦芳道:“三边镇帅杨一清。治军严瑾、精通兵法,自其任三关守帅之后,严肃军纪、整顿行伍,边军战力愈加不凡,鞑靼野蛮望而生畏,已很少敢于侵犯边境,老臣以为,杨一清可当此任”。

  正德暂时摞下心事。问道:“杨一清调任兵部。三边镇帅何人可以接替?”

  焦芳道:“三关副帅王守仁可以”。

  正德对王守仁出奇兵解白登山之围印象甚好,想了想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没人敢说话。

  谁也不知道焦芳葫芦里卖地什么样。这老家伙一副贼兮兮的模样,现在正是双方对决,想把杨凌拉下马的关键时刻,他做为杨凌手下第一干将,抽冷子一本正经地讨论起兵部左侍郎悬空的事儿来啦,到底有什么陷阱?没摸清底细之前谁敢乱讲话?

  正德问了一遍没人回答,又转向六部九卿和李东阳、杨廷和道:“几位卿家以为如何?”

  刘宇躬身道:“臣以为,焦阁老所荐两人,皆是得宜人选”。

  李东阳亦附和称是,杨一清本来和他关系就不错,是他极欣赏的人才,只不过杨一清和同是他赞誉不已的杨廷和不大和得来,大有双雄不两立地地味道,但是杨廷和却不便把这种好恶直接地表现出来。三大学士已有两人同意,六部中兵部尚书也率先表态,杨廷和唯有沉默不语。

  正德见无人反驳,便颔首道:“准奏,着有司颁诏便是”。

  焦芳退下去了,张彩咳嗽一声,正想举步出班,没想到站在他旁边地王华抢先了一步,上前奏道:“臣有本奏。皇上,开海解禁地三处海关,以杭州最为繁华,现任知府苍秉年已六十有四,办年迈体弱,难堪重任,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现在政务积压,对于各国前来贸易通商十分不利。

  臣以为应尽快派遣能臣干吏任杭州知府,管理一方政务,与谷大用的海关司衙门通力配合,尽快打开局面,保障开放外海,通商万国政略的进行。”

  张彩差点乐出来:“杨凌派在干什么?不会是东拉西扯,想使拖字诀把这事儿拖过去吧?你躲得了初一躲得过十五吗?”

  张彩暗暗冷笑,立即跨前一步说道:“王尚书所言甚是,杭州乃我大明之门户,万国商人以杭州为我大明代表,以杭州知府代表我大明朝廷,应当派一个合适的能臣,趁冬季渐至,商流减少,赴任理清吏治、整顿地方,明年以全新面貌接待诸国来使,扬我大明之威”。

  正德沉住了气,点头道:“所言甚是,王爱卿、张爱卿言之有理,你们看派遣何人赴任是合适的人选呐?”

  王华抢先说道:“皇上,户部主事严嵩,才华横溢,年轻有为,而且‘请开海禁’的万言书就是此人呈上,大明百年海禁才在吾皇手中。以大魄力、大胆识为之开放,此人目光长远、在户部任职期间表现卓越,考评出色,所以此人虽年轻,却足堪此任,张大人,您说呢?”

  “王尚书言之有理,臣掌吏部。严嵩的政绩考评确实殊异!”张彩也不含糊,不就是个知府吗?我给你,看你今天还要弄出多少个官员空缺来议事。

  “准奏,众卿还有何事奏来?”正德心里也犯核计了,百官这是怎么了?昨天吵地那么凶,今天提都不提,不会是朕……..昨天做了个梦吧?

  他正想着,杨凌跨前一步。抱笏施礼:“启禀皇上,微臣有本启禀”。

  “讲”,正德欣欣然地坐直了身子,他那性子,实在不是打哑谜的材料。如果今天这事儿真就谁也不提了,他指不定心里多难受呢。

  “臣奉命巡视天下,代皇上考察地方军政民情,自北而南。自东而西,诸府道经略多有所闻,臣正详细整理,以便呈交我皇覆命。臣在四川时,还发现一位人物,此人年纪轻轻,满腹才华,文韬武略。堪称人杰,被誉为巴蜀第一奇才。

  我皇新继大统,万象更新,正是用人之际,如此人才,焉能弃之于野,臣与李东阳大学、焦芳大学士、礼部尚书王华、兵部尚书刘宇联袂举荐,恭请我皇万岁破格提拔使用”。

  正德皇帝为之动容:“能让杨凌如此赞誉的……..。他好象还没夸过人。这是头一个吧,什么人才这么了得?”

  正德急忙追问。杨凌昂然答道:“此人姓杨名慎,四川新都人氏,所学博杂无比,可为栋梁之材”。

  “杨慎?四川新都人氏?”群臣中还有人记得这个十三岁进京时,以诗文名噪京师,被李东阳收为门下弟子,却以小友尊之地京都第一神童,不由失声道:“杨慎?杨大学士之子?”

  “正是”,杨凌接口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此子大才,可堪大用,故此臣虽与其父同朝为官,亦不避嫌疑,为之举荐”。

  李东阳捻须道:“杨慎确是一位才子,可为朝廷所用”。

  焦芳、王华等人齐齐一揖,说道:“臣等同荐”。

  正德想了想道:“好,既然众位爱卿举荐,这个杨慎的才学一定是不凡地,那就以荐科入朝,朕亲书特旨便是。不过……..授予什么官职合适呢?”

  杨凌道:“杨慎年方十七,才学、见识出众,但是尚无从政经验,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