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决战紫禁之巅 316 丧事大办_回到明朝当王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卷九 决战紫禁之巅 316 丧事大办

第(2/3)页

怒吼道:“不是天灾?啊?是有人蓄意谋杀杨卿么?谁干的?是谁干地?把他揪出来。抄他全家、灭他的九族、五马分尸、凌迟处死!刘瑾,你给朕带着东厂、内厂的人立即去四川,去把凶手抓起来,明正典刑,祭奠朕的爱卿”。

  刘瑾一看正德有点失心疯了。不敢不答应,可又实在不愿意去,心里不由暗暗叫苦:“来往四川一趟光走就得多长时间呐?还得缉凶。我正准备接手杨凌地势力,要是有人给我也来这么一出。我总不能见了山道就派人爬上悬崖瞅个清楚吧?那我光是走出四川的大山就得好几个月,这哪儿行呀?”

  他心里着急,忙向三大学士使着眼色,指望有人站出来帮他说句话,三个人里和他关系最僵的杨廷和倒是先发话了:“皇上,凶手是一定要缉捕的,蜀王和四川按擦使司正在缉凶,如果从京师派人去。等人到了,恐怕所有地罪证都已湮灭,歹徒也早逃之夭夭了。

  蜀王素来精明强干,这事有蜀王爷主持也就够了,刘公公不去也罢。咱们在京里也不是无事可做。杨大人是皇上的股肱重臣,负担着许多朝廷重任,杨大人去了,这些善后的事宜都需要及时处理呀”。

  刘瑾一听。如释重负。连忙道:“是是是,有蜀王爷在。凶手一定难逃法网,京里还有许多善后事宜,老奴怎好离开皇上?”

  他说着,感激地看了杨廷和一眼,忽然觉得这个小胡子好象也不是那么讨厌了。他却不知道,杨廷和肯帮他说话,是因为杨廷和就是四川人,抓捕凶手有蜀王牵头就够了,真把刘瑾这个大祸害派到四川去,领着东厂、内厂一大堆如虎似虎的番子,还不得把天府之国变成地府之国呀?那得祸害多少百姓?

  正德痴痴地反问道:“善后,什么善后?”

  “这个……...”,刘瑾一句“关于内厂、海事衙门”差点儿就吐露出来,连忙改口道:“杨大人受宵小之徒所害,为国捐躯,他屡立战功,威名赫赫,朝廷应该追谥褒奖,操办丧事,以示皇上地恩宠和厚爱呀”。

  李东阳听了顿觉不妥,那是堂堂一品大员,尸体还没找到,这就操办丧事,岂不草率了?可是想到那是半座山塌了下来,用了三天外围都没清理干净,那些巨大地石块垒压成山,肩扛木撬,真要找出尸骨来还不定猴年马月呢。

  这么长的时间,风吹雨淋、虫蛟蛇噬地,衣服都烂光了,谁有办法找出哪一具才是杨凌地尸骨?自已再干预就不免有失长者厚道了,所以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正德心里乱乱的,全没了主意,听了便象木偶似的点点头道:“好!那就……...为杨卿操办丧事,朕要给杨卿风光大葬。马上传旨,命翰林院正副掌院学士,都察院两位主官,还有六部九卿及主要大员,赶来为杨卿议定葬仪谥号,朕要追功褒奖”。

  他站起身来,说道:“你们候着,群臣齐了再来唤朕,朕去看看一仙”。

  正德皇帝带着两个小太监走了,刘瑾忙活这一阵,出了一身透汗。只觉鼻管儿透亮,伤风好象已经好了,也忙出门传旨去了。

  三个内阁首辅大臣相视一叹,默默地寻了个位置坐下,各怀心思,为政局、为前程忧心不已……...

  正德的琴箫竹庐中静静无声,路旁植的竹子已经满枝黄叶,在微风中发出干脆地沙沙声。显得萧索而毫无生气。

  正德踽踽独行,两个小太监远远的辍在后边,一声不敢言语。正德轻步走进竹庐,见唐一仙已经换下了那套绯色衣衫,穿着一身玄衣玄裤,腰束一条白绫,纤腰欲折,伏在桌上。正哀哀低泣。

  正德走过去,见桌上放着一条白绢,应该是唐一仙刚刚撕开的,唐一仙的嫩白地颊上沾着一串晶莹的泪珠。正德微微一叹,轻轻抚摸着她的秀发。唐一仙张忽然一下子站起来,扑进他的怀里,放声痛哭。

  正德心中也一阵难过,目光莹然地道:“一仙。不要难过了,朕……...朕听了心里也难受的紧。”

  唐一仙泣道:“我想起初次遇到你们的事,想起了在神机营军营中、想起了在大同和你们重逢,心里难过的很。我本以为你们既是君臣又是手足,我……...也有个疼我爱我的大哥,又有了你,我们会永远快乐地在一起,可是……...”。

  正德黯然。哑声道:“在我心中,杨卿实象父兄一般亲切,朕也以为可以和他君臣手足,一生一世,谁料……...,一仙,别难过了,人死不能复生。朕放心不下你。才过来探望,一会儿还要赶回去。给杨卿办理后事”。

  唐一仙离开他地怀抱,轻轻拭去眼泪,低声道:“我不只是难过,我还在担心,不知道幼娘姐姐知道了消息,她会……...会怎么样”。

  “幼娘姐……...”,正德张了张嘴,也只能无言以对。

  两个人依偎着,心绪飘浮,思忆着往昔种种甜蜜,此刻却尽是辛酸。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小黄门站在门口儿细声细气地道:“皇上,诸位大臣都到了,恭请皇上议事”。

  “知道了”,正德擦擦眼角,起身欲走,瞧见桌上那条白绫,便顺手拿起,缠在自已的龙袍上,唐一仙吃了一惊,脱口道:“皇上!”

  “在你面前,我永远都是小黄、厚照,你的大哥,就是我的大哥”,正德皇帝抿了抿嘴唇,将白绫系紧,大步迈出房去。

  正德的大宅,那间集卧房、书房、议事厅与一体的夸张的不象话的大房子里,挤着当今朝廷控制着朝政运作地所有主要官员,杨凌遇难地消息每个人都知道了,不管是真伤心还是真欢喜,每个人面上都带着悲伤、凝重之色。

  正德皇帝进了房间,众人看见皇上居然腰缠白绫,都吓了一跳,督察院左都御使刘琯竖起眉毛就要上前进谏:岂有此理,君臣父子,人伦大礼,岂有君为臣带孝、父为子披麻的道理?

  杨廷和眼尖,立即瞪了他一眼,目光凌厉,饱含警告意味,刘琯不觉止住了步子。

  “真是愚腐,这也不分个时候,皇上正满肚子火没处发呢,现在上前触霉头,最轻也得立马罢官为民”,杨廷和甩了甩袖子,他碰了多次地钉子,总算了解了小皇帝的任性和不拘常礼,现在清流派势力大弱,岂能再有损失?

  操办葬礼地规格要和他的职位相称。这职位,一般对有功之臣要在原有职位上再加封个职务或爵位,职位定了定谥号,然后再研究丧葬规格。

  杨凌已是一等侯,爵位加无可加,众人便琢磨着给个荣禄大夫或者三师三公的称号,然后再定谥名,不料正德皇帝早有主意。一开口就是封国公,把众人吓了个目瞪口呆。

  大明除了开国一朝封过异姓六王和几十位国公,后世之臣有再大功勋,都没有封国公的,他们功劳再大,总大不过开疆拓土打天下地开国功臣吧?所以虽然没有什么规定不能再封王封公,却一直没有大臣再配封这一官职,也没人敢奢望这一尊荣。

  杨凌虽然北驱鞑靼鞑、东平倭寇、南降佛郎机、在四川又平定了百年来不断叛乱的都掌蛮。扬威于大明诸藩国,可是封国公未免太隆重了,一时群臣面红耳赤,跪在地上头磕的咚咚直响,苦劝皇帝收回成命。

  正德冷冷地扫了他们一眼,淡淡地道:“杨卿的功勋连追谥个国公都不成么?必须有开疆拓土之功?满刺加失而复得算不算?东海数十岛,千里海域被弃百年,沦为海盗巢穴。如今重回大明治下算不算?都掌蛮一直是国中之国,不奉号令,如今改土归流算不算?什么荒唐?朕还想封王呢,这有什么大不了地了?都少跟朕讨价还价”

  众臣左劝右劝,正德冷笑不语。倒是刘瑾先不耐烦了。

  人家刘公公是个干实事儿的,追谥嘛,给多大的官儿怕什么呀,就是追封他个皇帝有个屁用。人都死了,县官还不如现管呢,何况死官?在这些虚头巴脑的事儿较什么劲呐?赶快把这事儿都解决了,人家还要研究研究内厂和江南海事衙门地事呢,那可不是权就是钱呐。

  刘瑾把眼一瞪,咳嗽一声,大步走到御案前,高声说道:“皇上英明。老奴觉的杨大人的功勋追封个国公绰绰有余,要不是有祖宗们的战功压着,杨大人封王都不成问题。再说了,总不成开国一代可以封王封公,后世臣子统统不能有此功劳吧?”

  焦芳趁机跪倒道:“刘公公说地是,这样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有开疆拓土之功的臣子,不是只有太祖一朝才出。今日追封了杨大人,激励群臣为大明开疆拓土。如果来日有人封王。臣不认为皇上是逾越祖制,因为那时大明的疆土必是不断扩大。皇恩浩荡,远布于八方极远之地”。

  刘瑾是内廷首相,如今还控制的吏部和都察院、御使台地绝大部分官员,他一出头赞成,这些人就知道老大地意思了,于是许多出言反对的马上也厚着脸皮改口赞成。杨凌一派地人在威武侯不在京地时候,唯焦芳马首是瞻,他一出面,便也纷纷应和。

  再瞧正德皇帝的脸,越来越长,十分难看,王华和李东阳交换了一个眼神,知道这是大势所趋,可不能容那些言官继续表忠心了,于是二人齐齐跨出一步,也拱手赞成,这样一来,杨凌的国公之位就当定了,略略一议,决定追封杨凌为威国公。

  随即,便要由皇帝颂予谥号。谥号常用的吉字共七十三个字,按规矩,在一般情况下,亲王应赠予一个字的谥号,郡王两字谥,大臣也多是两字谥。两字谥地话,就要分文官和武官,文官的谥号皆以文字开头,武官以武字开头。

  杨凌战功赫赫,照理说该是武将,以武字开头,可是他却是同进士出身,詹士府太子侍读,而且引进农作物,改良了农业;开海解禁,加强了商业,新帝登基后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