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9 兵马未动_回到明朝当王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59 兵马未动

第(2/3)页

提起粮食问题,还就一样忽视了它,何况衣食无忧、不事生产地祝枝山?

  杨凌觉得语气有些冲了,不禁讪讪地道:“小弟一时情急,出言莽撞了,祝兄莫怪”。

  祝枝山端起杯来,如长鲸吸水般一饮而尽,笑道:“无妨,杨老弟心系黎民,是老祝惭愧才是”,他说完狐疑地看了杨凌一眼道:“不过.......恕我老祝冒昧,老弟这般在意国计民生,莫非.......是朝中哪位大人的贵介公子?”

  杨凌尴尬地笑了笑,不知说出自已身份这位祝才子会不会拂袖而去,不过如今既要用到人家,瞒是瞒不住的,他犹豫了一下,说道:“小弟姓杨,单名一个凌字,忝为当今皇上的侍卫亲军统领。辖内辑事厂”。

  祝枝山听了大惊失色,和他同桌饮酒,谦然自称小弟的杨公子就是当今圣上跟前最得宠地那位杨大人?他惶然立起身,拱手道:“原来是杨大人当面,失敬失敬,学生实在失礼了”。

  杨凌意外地站起身道:“祝兄请坐,你我一见如故,何必如此拘礼?呃.......”。他看了祝枝山一眼,试探地道:“小弟在文人举子中声誉可不甚好,本以为祝兄听了我身份便要拂袖而去,祝兄不介意我的名声么?”

  祝枝山听了也是一愣,随即想起听到的有关杨凌地一些传言,不禁晒然笑道:“那些腐儒看人眼光‘独到’,学生可没那般见识,且不提大人在民间名声好地很。单是看大人对一个侍婢肯低声下气、对我这样的文人肯折节下交、能为百姓口食如此用心,这胸襟、品行、为人又怎么会差得了?”

  祝枝山和唐伯虎放荡不羁、愤世嫉俗,属于文人中的异类,同样不见容于那些正统文人,自已身受其苦。又和杨凌相识在先,见识过他的言行,自然不会为士林谣言所惑。

  杨凌一听如逢知音,拉着祝枝山坐下。提起酒壶来为他斟满一杯,两人轻轻一碰,就唇饮了,彼此相视一笑,大生亲近之感。

  火者亚三和雅思各两个可怜的家伙为了上帝的信仰,在这异域他乡饱一顿、饥一顿的,如今好不容易有顿丰盛地饭菜,只顾着填五脏庙。

  这时听到杨凌地话。火者亚三才惊叫起来:“你就是杨大人?大明皇帝驾前最宠信的大臣?喔.......上帝显灵了,上帝引领我来到你的面前,为我带来了福音了”。

  杨凌呵呵笑道:“不敢不敢,两位教士先生过奖了,本官公务繁忙,答应二位的事一直没找到机会进言,不过二位可以放心,既然护国寺的西域番僧冷落你们。在这里发展一直也不太顺利。回头不妨就搬去西城吧,暂时先住在内厂。回头我再为你建造房屋”。

  杨凌的解禁通商一旦成功,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和东洋、吕宋、琉球等地做生意,更远地目标却在西方,那些远方地即将踏上海洋霸权地国家同样是现在大明拒绝往来的番国,而在历史上他们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几个来自佛郎机地传教士精通中西语言,加上他们比较超然地身份,以后将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样的时代,一个得力的交流中介,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他怎么会浪费了。

  听了杨凌地话,两个传教士喜不自禁,连忙起身道谢。来中国这么久了,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的礼仪他们是懂的。

  雅思各已忙不迭说道:“多谢杨大人,关于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我.......很明白一些,知道在湿地、山地各种环境如何种植,如果大人想推广这种作物,我愿意为您效劳”。

  杨凌喜出望外,想不到眼前这人还是个植物学专家,祝枝山那儿有现成的粮种和熟练种植者,再有这位种植专家指导,那就方便多了。

  大明时已有了冬季种植的暖窖,专门为皇室种植疏菜,由于田亩少,病害虫害还能控制的住,杨凌直眼不得带着这些人立即飞马赶回庄去,立即着手先做准备。

  杨凌向他谢过,转首对祝枝山道:“祝兄,这次来京城,可是有甚么要事么?”

  祝枝山虽然狂放不拘,自诩名士风流,似乎大有富贵如浮云、权贵似苍狗的境界,说到底一个男人谁不想功成名就,他功名上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就想以举人之身自荐个官儿做。

  这次他进京找到一位在工部当差地父执长辈,本想托他代为活动一番,可是如今朝廷格局大变,众多官员都置身事外在冷眼旁观。

  那位长辈知道李大学士如今处境微妙,内廷的刘瑾他又不想去求,这事儿本来已经无望了,如今自已结识的这年轻人竟是位高权得的杨凌,他的心眼儿不禁又活泛起来。

  祝枝山黑脸一红,讪讪地道:“这个.......老祝进京,本想找位父执长辈谋份差事做。空读了半生诗书,总不成一辈子做个商贾呀,不过.......”。

  杨凌恍然,便笑道:“原来如此,祝兄名列江南四大才子,胸中自有丘壑,至于不擅八股,又怎能遮掩心中才学?”

  他沉吟了一下。徐徐说道:“保荐祝兄任一方县尊,兄弟倒是办得到,以后政绩斐然,升迁自然不成问题,不知祝兄可愿屈就?”

  “屈就?”祝枝山早已喜出望外了,莫说他是个举人,就是殿试的进士,能外放个县令起步。那也是极难得的机会,大多数人或担任个备用地散职,或者在翰林院中养老,哪有这份机遇?”

  祝枝山忙不迭连连道谢,杨凌又和他商议从家乡再运出一批玉米和甘薯粮种进京。祝枝山自然满口答应。

  杨凌知道那玉米种子目下祝家有多少便只有这些,不过甘薯要在暖窖中培养薯藤却容易地很,准备大量培植,开春便广泛种植。

  他虽权力极大。不过地方政事目前还无权置喙,推广新粮地事在朝中会不会有人作梗阻拦,他也是心中无数,但现在多做准备总是好的。

  几人尽欢而散,送走了祝枝山,杨凌陪同雅思各两人返回护国寺,召呼那几位传教士收拾行装同去高老庄内厂暂住,眼看天渐冷了。几位刚刚传教兼化缘回来地传教士正在空荡荡地大殿中瑟瑟发抖,听了这消息兴高彩烈地跑了出来。

  这些人说走就能走,除了两口袋杂粮,几床破棉被什么也没有,杨凌雇了辆大车,带着他们出了西城,到了高老庄先送他们去后山内辑事厂。

  内厂现在开办的如火灵荼,黄奇胤和吴杰一个忙着内政、一个忙着开疆拓土。人员的安排、培训、物资的调配、情报搜集和整理分析机构地设置、以及借车马行周转货物带来的大笔收入的记账和运用。种种繁杂之事十分重要,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这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机构的正常运转。

  两位档头整日忙着处理公务。有时连家也顾不上回,相对看起来杨凌这位总当家似乎太清闲了,不过作为掌控全局的人,杨凌认为他只需要控制内厂的发展方向,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多为他们争取些方便和政策、给他们足够地施展空间就行了,如果事必躬亲、事事过问未必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以日常事务放手让他们去做。

  杨一清随同于永去了南方,柳千户正在按着杨凌在神机营时训练特种斥候的手段训练着新招募的一群番子,这些年轻力壮的普通农民比起那些老兵油子更好训练,忠诚度也高,如今这一批三百人也已初见成效了。

  杨凌地意见是在各地广泛发展三教九流的人做情报的搜集者,以车马行为传递途径,但是各地必须要设立情报中转机构。

  他吸取了锦衣卫外围情报系统信息传递缓慢,轻重缓急不分的弊病,在各地情报中转机构中就设立分拣、分析人员,将情报分门别类,按紧要程度上传京城,大大增加了效率。

  同时他坚持这些搜集人员以招募地普通人和临时性的线人为主,各情报中转机构另设一支短小精悍的快速反应力量,另成一套体系作为保障和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柳彪训练的这些人员就是属于这些人员,也是内厂的嫡系核心成员。

  瞧见杨凌带了几个衣衫褴褛的色目人进来,柳彪带了几个人匆匆迎上前来,杨凌笑着摆手制止他施礼,看着那些已经初具军人气质的新兵发射火器。

  这些兵丁大多习过武艺,有一定的冷兵器基础,所以厂中重点训练他们对于弓弩和火铳地使用,只见这些士卒举枪平射,“砰砰砰砰”一排响,硝烟弥漫中前方几十米外树立的人形靶子有些已被打的七倒西歪。

  杨凌赞许地点了点头,柳彪见他神色也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