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林昭治松江路不拾遗,黛玉促亲事佳偶妙成_舟行诸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53章 林昭治松江路不拾遗,黛玉促亲事佳偶妙成

第(1/3)页

  实际上,孝德八年年中还是发生了不少大事,比如说归化商团武装集合力量与黑辽大军东西合击,和叶赫那拉部、赫舍里部、以及草原的博尔济吉特部两军开展了几场大战,斩首无数,比如说不少勋贵在山东、河南招募贫民出关开荒,比如说林昭去往松江府做督办。

  每件事放在从前都要被朝野议论,都要有无数的争执和分析,不过孝德帝如日天中,威慑凌空,办的所有事都是大事,就算是厄罗斯和奥斯曼土耳其两国使者友好访问,其实也算不得什么。

  因为随着国家税收制度的改变,以及户部的势力加重,使得税收大增,却有对民生并无多少影响。

  不仅如此,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稳定,让国家安稳如山,南方的小小战乱,已经无关大局。

  所以孝德帝被人称为“汉武唐宗之风。”

  但实际上,认真研究大周市面的人们发现,孝德帝治理国家的手段,只怕比汉武唐宗还要强。

  有内阁中书注意到一件事,往年年中,积储用尽,收获未到,往往是平民小户经济上最危急的时候,稍有波动就是破产破家,然后各地总会闹出这样那样的乱子,饥民流民聚众,或者是有心人煽动贫苦百姓,今年的情况倒是了好了不少,这类的大小搔乱最起码比去年要少了四成,若是比从前甚至少了七成不止。

  原因是什么,无非是在关外在塞外,有大量的田地需要人去耕种,各处都在招募人手,无形之间吸纳了流民贫民,人有了出路,能求个温饱,就不去闹什么乱子了。

  当然,这也与朝廷的组织力度有关。

  比如朝廷就拔了五六万经过操练的锦衣卫前往归化城和黑辽,维持治安,安抚民生,整理田商军务。

  据说荣国府二房贾政的庶子贾环,也是锦衣卫出身,为了自家功名,虽然年纪幼小,也跟着大队人马去了归化城,一年之内便得了一个百户的职务。

  也就是说,国家如此繁华,如此安稳,锦衣卫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而这其中,锦衣卫左都督林昭,自然在其中体现了卓越的能力。

  这个结论得出后,这位内阁中书和友人谈起,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内阁某位大佬的耳中,然后这位中书就被以卓异的评价派到湖广去做知府了,按照品级来说,内阁中书升任知府的确算是被提拔了,可大明惯例,内阁中书要是地方上,做个左参政都算是屈才了的。

  林昭虽然是去了松江,可他做的事情还都在。

  似乎人家在具体的政务和民生上没有插手。

  可是他在扬州、京城、归化城,乃是西域的一插手之后,许多事情便豁然开朗,迎刃而解,看似不起眼,但是仔细一琢磨却光彩夺目。

  按理说林昭是户部尚书林如海的儿子,如果按正常发展,应该属于士大夫阶层。

  但是实际上,他偏偏是一个武人。

  他一个武人有了这样的成就,不管后来人做什么,一切都有个比较,你要是做的不好,那自然是不如,你要是做得好了,那肯定是将林昭所作的发扬光大,大家都在天下的最高层,都是心高气傲之辈,让人这样评价,谁也不甘心。

  不过不想听,不想让人比较,不代表林昭就不存在了,大周忠勤伯,锦衣卫左都督,又是督办天下间瞩目的松江开埠一事,想听不见都是很难。

  从孝德五年提出这个动议,到孝德七年,松江开埠一直就是磕磕绊绊的,开始毫无寸进,然后无奈将内务府的一干吏目差人调到松江府去,这才慢慢的有了动作,但依旧是进展的很慢。

  内务府一般都是皇帝派遣宗室最有能力的掌控,皇帝也仔细抓着,所以下面的办事人员都是精干,所以内务府应该蒸蒸日上。

  但是实际上,内务府的大发展,是林昭在扬州府担任小吏才开始的。

  内务府在京城的膨胀扩张,其实是林昭把京城治安维持住了之后,有安排进了相当一批有经验的锦衣卫干练分子的缘故。

  其实松江开埠,虽然是林昭提出来的,但也是市面朝野的想法。

  松江的地理位置太过优越,用来开埠必定是财源广进的。

  虽然林昭提出了一项项措施,但并没有多少士人放在心上。

  大家是读了圣贤书的,又是当政多年,政务熟练,经验丰富,不比一个武夫嘴上吹得做得好?

  也就是抱着这个打算,当林昭提出松江开埠这个事情之后,朝臣们纷纷赞成。

  想也容易,说也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了,松江府如今的局面就证明了这一点,要知道前去推动各项政策的人是内务府总管,皇帝的亲弟弟忠顺亲王,论起显赫和受宠来,忠顺亲王说第一,谁也不敢认第二。

  也正是因为他要到松江主持开埠,才把蒋玉涵放出王府,给了自由身的。

  忠顺亲王虽然地位显赫,号称京城世家子背诵的《英雄谱》排名第一的人物。

  英雄谱当中,排名第二的人物经常换,即便是林昭也不过待了两年的时间,但排名第一的忠顺亲王却永远没有变过。

  任京城地面不断变换霸王旗,第一位的交椅从未易主。

  但饶是忠顺亲王这样的牌面,在松江开埠这件事上,弄的还是一团浆糊,乱糟糟的不成体统不说,还被很多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按照金陵锦衣卫报上来的消息,现在松江府已经成了浙江、福建和广东三地海盗销账的地点,他们借着商人的名义上岸,把在海上打劫的各种货物售卖,江苏那些绿林的豪强,沿海的窝主,都是去那里接洽,什么赌坊记院的也都是蜂拥而至,弄得此处乌烟瘴气。

  海盗们在这边做生意,真正海上的大豪反倒是不愿意来了,一些雄霸海上的海主,手下上千条船,成千上万可以出去厮杀的汉子,比起这些海盗们不知道强多少倍,但对于他们来说,海上生意和收取海上通行的税费才是主要收入,杀人越货,反倒是副业,这个只不过用在威慑。

  毕竟海上跑的船多,他们收到的银子才多,真要杀光了,那就是涸泽而渔,没有一点好处的。

  对这些纵横海上的海主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随时购买大量货物,并且收购他们运来货物的口岸,现在松江府的样子可不是他们需要的。

  大量的货物稳定供给,还有大额的现银收购,有足够的信用,能保持长期的联系,这样的人得是江南各府的大豪巨富,要有官面上的关系,可如今松江府乱糟糟成这个样子,这些豪商巨富谁也不愿意过来,觉得丢脸跌份,而且遍地都是那种海上的亡命之徒,几条小船在海上杀人越货的,售卖的都是一些零散的赃物,销赃这等事是蝇头小利,这点小钱赚了没什么意思不说,还给自己招惹一身的麻烦。

  海上的大商人不愿意来,江南各处的豪商也不愿意来,再加上前段时间金陵甄家倒台,牵扯了许多官员,彼此攀咬,也撕扯下不少豪商大户,大家都在脱身事外,自然没有心思去拿松江府。

  松江府华亭县如今就是个贼窝的模样,这等如果也算是开埠,那就是笑话了。

  大家都是指望在这里能发财的,难不成给那些骰子铺和土娼窝收钱,查抄些赃物,这就不成了个笑话吗?

  所以忠顺亲王在松江呆了几个月之后,就是急忙赶回了京师,事情做不成没功劳,还是提前走的好,不要弄到最后搞出罪过来,一身麻烦。

  等到林昭来到这边,一切事情都是不同了。

  十一月十五,华亭县县衙的文吏、差役、帮闲的白身和壮丁,还有两个巡检以及下属,换句话说,华亭县内所有衙门做公的人都被林昭请到了宅子中赴宴。

  县令以及那两位巡检不用说,这都是官面上有品级的,其余那些什么都算不上,不过有个衙门里的身份罢了。

  这样芝麻大的人物,突然接到忠勤伯相请,哪有不去的道理,有句话叫县官不如现管,林昭现在督办松江,正是管他们的,更不敢不去了。

  再说了,都知道林昭当年在扬州也是一个典史职位,说不定人家是念旧。

  松江开埠所选的港口就是在华亭县,县内乌烟瘴气这个就不必说了,整曰里案子不断,不过差役和捕快们谁也不理会这个,赴宴要紧。

  忠勤伯府是当地最大的府邸,传说是前明嘉靖年间徐阁老的老宅,如今几百年过去了,风云变幻,徐家老宅早就换了几家主人,这套宅院占地辽阔这个就不必说,濒临江边这倒是一个特色,豪门大族建立宅邸很少有靠近江边海口的,不过看看忠勤伯府还挨着一个港口,港口中停泊着那些大船,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了。

  谁都知道林督办来的时候,还是战船如林的。

  过来赴宴的人过了三百,以林昭府邸的规模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宴席一样是安排的下来,而且还是在院子里。

  迎客的是林昭身边的卫队首领林大飞,林大飞带着十几名亲卫一起在门前,林大飞如今也有个锦衣卫千户的武将官衔。

  论起品级来,别说那两个巡检,就是华亭县县令也得自称下官,那些差役捕快自然不敢造次,各个恭恭敬敬的模样。

  这些被选出来作为林昭护卫的老兵,个个都是精锐的战士,横行京城、归化城,以及西域的勇悍之人,他们摆在门外,华亭县这一干人看着就怕了。

  林大飞脸上也没什么笑容,不过也是客客气气的,等大队的人流过去,不屑的对身边人说道:

  “这些人说是做公的,一个个流里流气的像是个什么样子,他们到底是抓贼的还是贼?”

  后面几个人都是嘿嘿笑,有人凑趣说道:

  “咱们公爷来了,什么牛鬼蛇神都要一扫而空,让他们倒霉去吧!”

  正说话间,却从院子里跑出一个护卫来,走近了对林大飞小声说道:

  “林队,人都到齐了,单子上的人都来到,已经点过两遍。”

  从另一边,却有一个头上包着头巾的汉子骑马赶了过来,到跟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