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_我在春秋做贵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61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第(2/3)页

续完善,朱明以及“我大清”期间最为繁荣。

  因此,邗沟在见证历史的时候其实很能说明一切,战乱期间没有人维护就无法使用,一旦有持续维护则能成为王朝助力。

  很多人工运河都是那么回事,它们不止见证了历史兴衰,也是中华文明的隗宝之一。

  原国在占领并形成管控之后,由于运河刚建成不久的关系,压根就不用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倒是在运河的起点与终点兴建了不少造船作坊。

  程朔这一次率军过来,乘坐的船分为两大类,一些是缴获来的“翼”船,另一种则是原国自行打造的平底“楼”船。

  就是楼船没错了,无法用来海航,可是在内河却是最佳的运兵船只,还能用在打内河水战上面。

  一艘两千料(五吨)的楼船,一次最多可以运载三千名士兵,只是不想太过拥挤和增加危险性,一般一次也就运载两千士兵左右。

  吴、楚、越体系的“翼”船,最大的船型搭载士兵也就百名左右,再多是真的放不下了。

  程朔带来的两个“师”只需要七八艘楼船就能装载完毕,剩下的物资可能需要两艘楼船才够。

  当地的官员一共给准备了六艘,其中有两艘是用来运转粮秣以及器械,只有四艘用来运载士兵,以至于五艘楼船搭配数百条大大小小的“翼”船浩浩荡荡组成一个庞大船队南下。

  “原国又遣派援军?”

  “快快寻找旗号,务必窥知前来者何人。”

  “乃是程氏,程氏乃是原国公族,亮出‘将’旗,以原国军事亮‘将’旗便是为将。”

  “吴地原军将有幕府,速速派人回去禀告!”

  这一条“邗沟”总长度超过一百七十公里,楚国与原国在吴越之地已经交锋了两年,楚国那边怎么可能不在“邗沟”埋下探子呢?

  楚国视原国为大敌,他们肯定要想方设法摸清楚原国的权力构造,太明白一个区域的原军有没有建立幕府的区别了。

  某地的原军没有幕府,代表当地没有建立一套统管全局的指挥班子,等于无法进行规模太大的战役,有了幕府则是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既然有叫程氏的主将过来组建幕府,分明就是原军接下来会有大动作,窥知到这一情报的楚国细作肯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将消息送回国,让楚国君臣早点做好相关的准备。

  原历史版本要到战国阶段才会重视情报,各自安插间谍或是安排细作窥探情报。

  到了书中的这个历史版本,智瑶根本没有给列国太多用来适应的时间,直接将他们给兼并了。

  楚国作为仅存的大国之一,他们更需要赶紧适应。

  最为有趣的是,楚国最大的敌人是原国,偏偏楚国君臣又在对原国进行各种模仿。

  这种情况挺好理解,已经有一个榜样在前,明确知道做什么是正确的,学习能够少走非常多的弯路,为什么还要玩个性呢?

  原国这边很清楚打出将旗会被窥知,程朔还是打出将旗的原因太过简单,他本来就是担任逼迫楚国的任务,不摆明身份或许能够在吴越之地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用,可是只会让楚国进行全面龟缩的作用。

  程朔摆明旗号过来,楚国那边会起到一种更为急切的心理,思考要不要全军压上。

  楚国在知道原国在吴地设立幕府之后,对越地增兵是一种必然。

  所以,哪怕程朔无法调动楚军北上,起码可以吸引更多的楚军进入越地,争取把越地的楚军全部吃掉。

  “夫差凭借此运河便可青史留名,后世不知几人感恩。”程朔看着运河两岸,看到的是大片的耕作地。

  程朔有点想多了,着实没有多少人感恩夫差,甚至杨广也得了一个“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评价。

  做了好事得不到感恩正常吗?讲实话就挺正常的。何况一件事情的起因实在太多,做事的过程又有这种那种的情况。

  在修建运河的一开始,夫差就想到了开展农耕,运河是让几个大湖泊形成交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