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_汉世祖免费观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

第(2/3)页

赵普既非开国功勋,又非名门贵族,连功名都没有,从一个小小的地方僚吏,成为如今的尚书仆射,论资历、人望,都是有所欠缺的。

  在刘皇帝身边的几年,以及在西南的建树,只是给了他一个晋位宰相的资格。然而,上下不服他的人,不知凡己,想要坐稳位置都不容易,自然不敢恃权逞威了。

  而他从受荐刘词开始,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方才走到这一步,自然会倍加珍惜,以求保有圣眷,施展抱负。

  李业这个国舅呢,名声有点不好,朝廷上下怕他的人不少,难以齐人心,但放在尚书左丞的位置上,就是对赵普的一种制约。这个李国舅,可从来没有安分过。

  至于宋琪,论根基底蕴,比赵普还要不如,他得以直接晋位宰臣,就真的只是起个辅助作用,专为做事了。

  而三相之侧,另有财政、枢密二相,这一财一军,以作平衡。在刘皇帝的考虑中,这样的配置,将会持续很久,未来或许还会成为定制。

  早年的事情,政事堂加平章事的相位,足有七人,但刘皇帝后来觉得太多,三人又太少,五人则正合适。

  刘皇帝也是经过长达二十年的尝试后,方才最终定下,求得个稳定合理。

  还有一点则是,大汉的宰相们,不论哪一尊,都有地方的履历,有丰富的治政经验。包括李业,历任道州,也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才得入京,还在刑部当了几年差。没有这些前提,哪怕他是太后最疼爱的弟弟,刘皇帝也是不可能推他上位,晋升宰臣的。

  枢密院的“专业性”虽然要强些,但石守信也完全不需要质疑他的资格,履历丰富,不管是在京治军,还是出征为帅,都有充足的经验,而治军,也是治政,从来都不只是带兵打仗。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是刘皇帝一直秉持的用人方针,这在如今的大汉,格外明显。

  当然,在近几年,政事堂中,地位最高的却不是宰相们。不提刘皇帝的话,也只有太子刘旸了,他在这里,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与赵普等人处置国政,许多事情,他如今都可以直接做出指示了。必要的,则是定期向刘皇帝汇报,并接受考校。

  宽大的公案后,刘旸正审阅着一份章程,是针对全国县令、尉治安功过令。对于治安维稳,大汉历来强调,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