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兵制改革2_汉世祖TXT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4章 兵制改革2

第(2/3)页

在未来,大汉的军费支出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国家财政也能更加趋于理性与健康。

  这是利处,也改革的根本目的,但同样的,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带来了国家财政与国防建设的新矛盾。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改革也难称成功,甚至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进行大规模的军队裁撤、的军费削减之后,如何维护统治,如何巩固国防,如何保障大汉这万里疆土的安全。

  被裁撤的军队,他们原本所承担的国土守卫、治安弹压的职责,必需得找到替代的方案,官兵的规模可以削减,但不能以牺牲国家安全为代价。

  因此,削减军队规模,只是兵制改革的第一步,紧随其后,当同步进行的,则是组织一股能够填补国防缺失的力量,那便是乡兵。

  经过多年的建设,大汉早已从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套基本的乡兵体系,每年的军费之中,也有一部分专门针对乡兵武器、训练、给养的拨款,由各道州都司负责。

  按照大汉乡兵建设条制,凡在册之乡兵义勇,每年在农闲时,都要接受都司下属作训都尉为期45——60日训练,包括基础训练以及军事条令的灌输,代价是可以免除一定的劳役。

  在战争年代,这些有基础训练经验的乡兵义勇,毫无疑问是大汉军队最重要最可靠的兵源,是枢密院最主要的招募对象,对统一及对外战争的消耗做到了有效补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和平的降临,在乡兵的组织建设上是进入了一种停滞状态的,不论是财政投入还是操训上。

  毕竟,当大汉打遍四海无敌手,当战争正事实上地远去社会恢复稳定与安定之时,人们的视线自然也从战争上转移,心思也彻底放到生计的劳碌奔波上。

  边境道州尚可,环境民风也适合乡兵发展,再加上军队以及都司的大力扶持,都导致边地的乡兵建设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氛围也很浓厚,李继隆所言边地乡勇在边防事务上承担更多责任也是事实。

  相较之下,内地道州的情况,显然不容乐观,虽然大汉民间依旧习武成风,并受到了官府的引导,但对大部分百姓来说,习武的成本还是高昂的,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深切参与其中。

  而经大汉此番兵制变革,对于乡兵的建设,也将加大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