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百官参奏,国公入朝,老将之威,雷霆万钧_大夏文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六章:百官参奏,国公入朝,老将之威,雷霆万钧

第(1/3)页

  “臣顾宁涯,参见陛下。”

  养心殿内。

  顾宁涯一路火速奔跑,来到永盛大帝面前,他神色异常激动,眼中含着喜色。

  “有什么情况吗?”

  看到顾宁涯出现,永盛大帝也在第一时间放下手头上一切公务。

  神色急迫地询问着顾宁涯。

  “回陛下,臣不负陛下厚望,在江宁郡内,认真执行计划.......”

  顾宁涯开口,一脸凌然。

  “少给朕废话,直接说,什么情况了。”

  永盛大帝给了顾宁涯脑袋一巴掌,让他少点废话。

  “陛下,那您自己看。”

  挨了一巴掌后,顾宁涯有些郁闷,自己说话就这样啊,这也能怪自己?

  直接将奏折交给永盛大帝,让他自己感觉。

  接过奏折,永盛大帝没有任何废话,直接开始阅看。

  当奏折看完之后,永盛大帝不由大喜。

  “好,果然如锦年所言一模一样,当真是一模一样啊,哈哈哈哈哈。”

  “江宁郡粮灾之祸,平下来了,平下来了。”

  永盛大帝极为开心。

  原本按照正常计划,再怎么扣扣搜搜,至少也要两万万两白银才能平定的粮灾。

  现在按照顾锦年的计划,前前后后也才不过两三千万两白银。

  毕竟之前从商人高价买米花了不少。

  先不说剩了九成代价,更主要的是,打压了这种气焰。

  两万万两白银,他花得起,可问题是这银两流入什么地方,他心里也有数。

  当真是商人赚了,还不是什么大问题。

  最主要的是,如果是暗中的敌人赚取了这些银两,那对他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两三千万两白银便能解决江宁郡之难,这如何不让他喜悦?

  尤其是奏折上明确表示,明前购买的粮米已经足够坚持两到三个月。

  而且还有两三家大的米行还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

  现在大势已定,这两三家大的米行,早晚要老老实实将粮米卖给官府,不卖的话,就可以准备等死了。

  朝廷秋后算账,找一群商人麻烦或许有些夸张,毕竟法不责众。

  但找一两个米商麻烦,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外加上百姓民怨四起,这刚好是一個宣泄口。

  他们聪明的会,就知道该怎么做。

  大势已定。

  永盛大帝长长吐出一口气,紧接着他回到自己的龙椅上,提起毛笔开始写东西。

  顾锦年此计平定了江宁郡洪灾,可还有一些事情他需要去做。

  以工代赈。

  粮食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可以着手准备修缮,朝廷会拨款,但更重要的是人力。

  千万难民,若是齐心协力,不出一年便可逐渐恢复。

  如今朝廷购买粮米,保证百姓三餐而定,那么就需要他们去干活,配合官府,重新修建水坝,修复家园。

  想要让江宁郡彻底恢复经济,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用粮食当做酬劳,刚刚好。

  而且还需要免除三年税收,等到江宁郡主要受灾之地,都将免除税收,并且还要针对性施展一些政策。

  譬如商人捐赠等等事情。

  这些也十分重要。

  而这些想法,他之前一直有,只不过江宁郡洪灾一日不除,他也没有心思去想。

  现在麻烦解决了,这些日子所构思的事情,他全部写了出来。

  大大小小的细节,回头让六部去核实,寻找漏洞,再一一推行。

  主要的几个事情,譬如以工代赈,就必须要现在去执行,而且必须要由他这位帝王亲自监督。

  免得六部百官又在哪里扯东扯西。

  洋洋洒洒数千字写完,永盛大帝几乎是一气呵成。

  “顾老六。”

  “让人将这份奏折送给江宁郡郡守,让他按照朕的意思去办。”

  永盛大帝开口,喊了一声。

  “臣遵旨。”

  顾宁涯接过奏折,而后看向永盛大帝道。

  “陛下,您能不能换个名字叫啊,顾老六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古怪。”

  接过奏折,顾宁涯有些郁闷,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永盛大帝喊自己顾老六有些不舒服。

  “叫你顾老六是跟你亲近,要不是看在锦年面子上,朕早就罚你去海北岛了。”

  “还有,锦年惹了些事,有些读书人不长眼,去大夏书院找锦年麻烦,现在都被你家老三抓去牢中。”

  “你去审问一下,将一些人带去悬灯司,直接立案,无须通过刑部大理寺会查,明日早朝之前,把来龙去脉调查清楚。”

  “送到你家老爷子面前,明日朕要与国公好好敲打敲打这帮该死的人。”

  “动谁不好,敢动朕的外甥,当真是一群不长眼的狗东西。”

  永盛大帝开口。

  他目光冷冽,同时吩咐顾宁涯。

  话虽然没有说的很直接,但顾宁涯瞬间明白是什么意思。

  同时顾宁涯也不由呲起牙来了。

  “找锦年麻烦?这帮狗东西,当真是不知死活。”

  “陛下,那臣先行告退了。”

  听到这帮人找顾锦年麻烦,顾宁涯彻底坐不住了。

  永盛大帝没有多说。

  而是继续拿着奏折,反复观看,面上的笑容,无法遮掩。

  “刘言。”

  此时,永盛大帝开口,喊了一声贴身太监。

  “奴婢在。”

  刘言走了过来,看着永盛大帝如此喜悦,当下也堆着一张笑脸。

  “过两日把朕的一些书画送给朕的那个外甥,让他好好学着。”

  “还有叮嘱太孙,让他好好在锦年身旁学着,要是锦年对他有一点意见,看朕抽不抽死他。”

  永盛大帝如此说道。

  后者当下点了点头。

  如此。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丑时三刻。

  宫门外,百官早已聚集。

  顾锦年杀儒囚文之事,已经发酵了三天。

  这三天来,朝野上下一片沸腾。

  谩骂声,怒斥声,充斥在整个京都当中。

  百姓之间也有诸多言论。

  对顾锦年深感痛恨。

  原因很简单,仅仅只是三天时间,就已经有人著出文章,把顾锦年所作所为,全部写进去了。

  整体内容也很简单,就是一个权贵,仗着家族势力极大,从而胡作为非,滥杀无辜,嚣张跋扈,强抢民女,无恶不作。

  百姓的生活本身就很简单,甚至可以用枯燥来形容,如今好不容易来了这么一件事情,自然能成为焦点。

  民间读书人的造谣生事,愈发恐怖。

  只不过让人惊讶的是,无论是皇室还是顾家,竟然无动于衷,没有去解释,也没有去压制。

  反而给人一种默认的感觉。

  这样一来,这些读书人更加兴奋了,无论是出于救人目的,还是心怀鬼胎,总而言之,顾锦年这三个字,成为大夏京都最热门的话题。

  甚至都传到其他郡府之中了。

  这几日来,百官也极其愤怒,不仅仅因为是顾锦年的事情,截止昨日,江宁郡传来的消息,愈发恶劣。

  越来越多的人死了,米商也越来越放肆,价格到了六百两一石,虽然比之前一千两一石的谎言要少一些。

  可六百两依旧是骇人惊闻。

  至于最新的消息,不知道为何,他们迟迟没有收到,只不过他们并不担心什么。

  一天时间,他们并不会觉得江宁郡之难会被平定。

  昨天还六百两银子一石。

  今天恢复原价,这可能吗?

  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百官在这三日,也达成了一致想法。

  抨击顾锦年,逼迫皇帝从国库拨款,购买粮食,先解决粮灾,顺便打压镇国公。

  如今民声四怨,都是顾锦年招来的,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怎可能放过?

  平日里,他们不敢针对镇国公,那是因为镇国公乃是大夏第一国公,勇猛无双,为大夏立有汗马功劳。

  在民间威望极高,可现在不一样了,他生了一个孙子,一个坑爷的孙子。

  甚至他们现在的的确确开始怀疑,顾锦年的千古文章,到底是不是顾锦年所写。

  不仅仅是他们,民间百姓和大量读书人,都认为这文章和国运诗都不是顾锦年所著。

  一个能写出粒粒皆辛苦之人,却对江宁郡的难民无动于衷,而且杀儒囚文,这种品行可能写出如此文章吗?

  答案很显然,不可能。

  但文章不是主要的,只是怀疑。

  政治,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

  “朝会开启。”

  也就在此时,寅时一到,宫门开启。

  文武百官没有任何犹豫,朝着皇宫内走去。

  越过森严无比的大门,文武百官自觉站好,入宫两旁有太监正在记录,百官的行为举止。

  这是礼法,官员衣衫如何,面容如何,或者谁跟谁说话,谁跟谁使眼神,都要被记录在册。

  极其的森严。

  一直来到皇宫正殿之外,文武百官站在不动。

  由御林军上前,搜查众人是否携带兵器一类,包括毒药毒针。

  这倒不是害怕刺杀皇帝,更主要的是担心一些文臣儒官,一言不合就血洒大殿。

  以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皇帝不同意,他就自杀,在大殿自杀。

  死人皇帝不怕,死一个跟自己对着干的人,皇帝更不会怜悯。

  可就是脏了地,传出去也不好。

  所以检查的极其仔细。

  待检查完毕后,声音这才从正殿中响起。

  “百官入朝。”

  随着太监之声响起,百官依次站好,朝着正殿走去。

  再临大殿,众人皆有心事一般,沉默不语。

  而此时。

  殿上。

  永盛大帝早已经坐在龙椅当中,望着百官,一语不发。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经典开场白之后。

  永盛大帝挥了挥手,喊了一声平身之后。

  众人这才缓缓起身。

  只是,还不等永盛大帝开口,一道声音不由响起。

  “臣,李正平,有事参奏。”

  这是一位儒臣。

  按照朝会的规矩,前半段肯定是家国大事,儒臣一般前半段时间都不会说话,甚至整个朝会都不会说什么。

  但今日,显得格外异常,上来就是有事参奏,意味着百官的的确确憋了几日。

  “何事?”

  永盛大帝反倒是很平静,直接询问道。

  “臣,今日参大夏镇国公之孙,顾锦年。”

  “四日前,江宁郡粮灾爆发,米商之价,惊为天人,京都百姓学子,因此愤怒,故而又得知陛下亲言,江宁郡之事,与顾锦年有极大关系,从而学子聚集,前往大夏书院,欲找顾锦年讨要说法。”

  “然,顾锦年此子,嚣张跋扈,气焰冲天,不仅不做任何解释,反倒诛杀三十二位读书人,使其命丧黄泉。”

  “更是假传圣旨,囚禁三千四百二十五位读书人入牢狱之中。”

  “陛下,大夏以儒治国,仁义当先,立国至今,从未发生过这般骇人听闻之事。”

  “此等做法,是将儒道踩在脚下,不敬天意,更枉顾圣恩,恳请陛下,严罚顾锦年,释放三千书生。”

  李正平开口。

  他义正言辞,将顾锦年直接怒斥一顿。

  而随着他开口。

  当下,又有人站了出来。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