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江宁之祸,人心惶惶,大夏京都,暗流涌动_大夏文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江宁之祸,人心惶惶,大夏京都,暗流涌动

第(1/3)页

大夏京都。

江宁郡之事,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心病。

官越大对这件事情越为上心牵扯利益者,需细心算计。

非利益受益者,需为国效力。

只不过,当江宁郡消息传来后,却引来一阵议论。

中部后堂。

数位户部官员聚集,皆在商议江宁郡之事。

户部尚书何言坐在首座,脸色不太好看,而其余官员则看着一封封加急情报,也纷纷变色。

“六十两一石粮米,这是要做什么?江宁郡洪灾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吗?这才几天过去?”

有官员开口,望着奏折上的内容“江宁郡洪灾固然可怕,难民四起老夫可以理解,只是江宁郡米行也未免太过于激进了吧?这才几天,价格就涨了十倍。”

“若是灾民再多,是不是价格要涨到几百两银子一石?当真是岂有此理。”

又有官员开口,认为这价格实在是太离谱了。

维民这才刚刚抵达江宁郡,

价格就涨到几百两银子一石,这样下去的话,岂不是要破天价?

“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些商贩敢如此大胆来是难民扎堆,二来是官仓的确无粮,才促使他们任意妄为。”

“而且这其中肯定有官府的人在背后撑腰,价格如此浮夸,却没有禁止,江宁府府君,还有江宁郡郡守难逃其咎啊。”

几人你一言我一句,分析着江宁郡之事。

首座上的何言却一直沉默不语。

待众人说完之后,何言之声这才缓缓响起“眼下主要之事,还是救灾为主。”

“朝廷派出龙舟运粮,但依旧是杯水车薪。”

老夫打算拟份奏章,用国库银两购买当地粮食,只是眼下江宁府粮价疯涨,需立刻制止,否则国库之银,无法购买十之一二。’

“到头来银两花了,赈不了灾,这才是大问题。”

“诸位也准备好拟奏之备,明日早朝,需方侍郎还有李侍郎共同参奏。”

何言开口。

也思来想去,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国库银两购买粮食。

用龙舟运粮,成本太大。

倒不如直接用国库的银两购买粮食,既减少成本,又能有效救灾、

只不过价格不能太高,比平时高一些他认,但要以十倍价格购买粮食,这肯定是不行的。

比话一说。

在场众人纷纷沉默下来了。

过了片刻,李侍郎之声不由响起。

“尚书大人。”

“国库买粮,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眼下这般局面动用国库,会不会招来麻烦啊?”

李侍郎开口,他是户部左侍郎,官拜三品,也是一等一的权臣。

若是不出意外,待何言告老还乡之后,他就是未来大夏的户部尚书。

何言已到花甲之年,这个位置最多再坐五年就到头了。

自然身为未来的尚书,李侍郎也要直接耗空国库,

留下一个烂摊子给自己,换谁都接受不了。

当然这是核心问题,可还有一個次要问题。

那就是国库这东西一直是极其敏感的东西,倘若这样做,会不会招来麻烦。

江宁府涨价,你这边花钱购买粮食,这当中有没有猫腻?

“没有什么麻烦不麻烦。”

都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以救灾为主,如今国库还有三万五千七百万两白银可用,留有两万万两白银为根基,其余一万五千七百万两白银皆可用来购买粮食。

“倘若江宁府米商愿意,可再拨五千万两白银,可以让他们赚点,但想要赚太多就别想。”

何言开口。

这是他的底线。

高价买粮,天灾面前,他们认先解决完事再说,没必要斤斤计较。

可要是天价买粮,那就完全没必要了。

“尚书大人,那什么价格愿意购粮?”

李侍郎询问道。

“最高十二两。”

何言出声,说出心底价十二两的确没啥问题,虽然翻倍了,但江宁府发生洪灾,想要维持原价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要说的话,十二两白银一石,的的确确没问题,百姓自己掏点钱,朝廷掏大头。

只要能稳定局势,问题便可以逐步解决。

“好。”

“那属下着手处理此事。

李侍郎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大夏吏部。

同样也在围绕此事议论。

但不同于户部救灾之事使部后堂。

只有三人。

吏部尚书胡庸,吏部左侍郎徐来,吏部右侍郎王江。

“江宁郡郡守当真是胡作为非,府内米商将粮米价格抬至六十两一石,天底下哪里有这么贵的粮食?”

来的声音响起,痛斥江宁郡都守失责。

“灾民四起,官仓无粮,他这般做也是无可奈何之为,虽有些过失,但也在情理之中啊。”

出声江宁郡郡守张旸与他有些关系,自然要说上几句好话。

情理之中?”

“官仓无粮,难道就可以让这些奸商肆意任为吗?”

“这才几日?就涨至六十两一石,十倍之价,这就是官吏无能。”

徐来继续痛户丝毫不给对方任何一点面子。

“徐大人,您这话有些过了。”

“天灾人祸,谁能控制?再者朝廷百官,有谁想出良策?”

王江有些不服气了。

只是,就在此时,吏部尚书胡庸之声却已响起。

眼下之事,不是张肠所能块择的了。”

胡庸一开口。

两人顿时闭嘴。

同时也在细细琢磨。

“尚书大人的意思是说,是有人在背后指点张?”

他们听得出这是什么意思,忍不住好奇问道。

“昨日,大夏书院,顾锦年献策,苏文景连赞三声好。”

而后入宫,陛下也龙颜大悦。’

“今日,江宁郡郡守张旸,便放任粮价不管。”

“两位说说看,这其中有什么巧合吗?

,

胡康平静,道出关键点。

“顾锦年献策?他能献什么策?文章诗词,顾锦年的确不错,老夫也佩服,可国之大事,他一个稚童懂什么?”

“此事属下也听说过,可属下并不认为,顾锦年能献什么策,民间百姓也有言说,是苏文景看中顾锦年之才华,故而起了收徒之念,写下策略,将功劳赠给顾锦年。

“这个说法,属下认可。”

两人开口,从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他们认可顾锦年的文采,可对于治国这方面,他们并不认可这并不是轻视,而是种种原因,读书好不代表就会治国!

那怕是科举状元,刚开始也不过只能入个翰林院罢了。

原因很简单,在朝堂这个大染缸磨练一二吃亏,不上当,难以大用。

这世间上不可否认是有天才的,但计谋这种东西,与阅历有很大关系。

只是胡庸端起茶杯,细细品了一口,随后出声道。

“无论是顾锦年出策,还是文景先生出策,甚至这只是一场戏,都不可否认一点。”

张畅是受人指使,默认米商涨价,两位应当考虑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谁让他们这样做的。”

说完此话。

两人顿时沉默大约片刻后,两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大人,您的意思是说,这是陛下故意为之,想要激起民怨,从而降低影响?

徐来忍不住开口。

而胡庸却摇了摇头“不是陛下。”

他直接否认,即便是跟自己心腹谈话也绝对不会说错子

“文景先生吗?”

江好奇出声。

也不是文景先生。

“谁献策就是谁。”

胡庸淡淡出声,陛下他不敢多言,苏文景他也不想牵扯。

既然民间说献策的人是顾锦年,那就当做是顾锦年。

情是谁做的无所谓,重点是能带来什么影响,这才是关键。

听到胡庸如此开口,两人也点了点头,没有去纠结到底是谁的主意。

尚书大人,您的意思是说,陛下要拿这批商人开刀了?”

徐来回到主题,如此询问道。

不出意外的话。”

“应是如此。”

胡庸点了点头,而后将茶杯放下继续开口。

“要毁一个人,先让他疯狂。”

“江宁郡郡守再蠢,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此乱来,否则朝廷秋后算账,他头上的官帽也该落下来了。

“江宁郡的一举一动,都是朝廷的意思,顾锦年所献之策,老夫大致也猜出来了。”

“任商涨价,米价破天,激起民怨,而后铁骑踏过,人头落地,开仓放粮,平息百姓之怒。”

胡庸淡淡出声,将自己的猜测全部说出来。

刹那间,两人沉默。

关于永盛大帝杀商之事,其实他们心里也有点数,就是没想到陛下会用这种方案。

至于这献策,大家都明白,肯定是陛下做的一场戏罢了。

让顾锦年出面,苏文景唱配角,最终朝廷执行。

俏若真惹来麻烦,所有矛头都会指向顾锦年,可顾锦年是谁?一个毛头小子罢了。

朝廷为什么会相信顾锦年之言?无非就是顾锦年写出千古文章,以致于误判。

朝廷背一定的责任,顾锦年背大锅。

但那又如何?

你敢动顾锦年吗?

顾锦年背后是谁?是国公府,是镇国公,是顾老爷子,这些世家阀门不怕死吗?

撑到死顾家就算倒台,也能狠狠咬断这帮人的脖子。

那么最终受益者是谁?

是皇帝。

世家阀门为什么敢跟皇帝对着干,是因为面对皇帝时,他们是一体的。

但为什么不会跟镇国公对着干,是因为面对镇国公时,他们不是一体的这里面又涉及到诸多权力之说。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一点。

皇帝要对江宁郡商人动刀子了。

而且很有可能,要牵扯出更多的事情,江宁郡的商人算什么?

世家阀门才是关键。

徐来两人细细思索,越想越觉得恐怖。

在他们看来,江宁郡很有可能会引来更大的麻烦,隆下要对商人出刀,那么就不会这么简简单单很有可能要将一些大的世家阀门一同斩了。

这是一个讯号。

不能说一定如此。

但可能性很大。

否则的话,灾祸期间,不压制商人涨价,还放纵商人涨价是什么意思?

“行了。”

“无论如何,我等静观其变吧。’

“其他的就不说了。”

此时,胡庸站起身来,他舒展腰肢,没有继续说下去了。

该说的已经说完了剩下的,他们二人自己体悟就好胡庸走出后堂。

两人彼此相视一眼。

这种事情,常人难以猜测到,胡庸知晓此事,其实完全没必要告诉他们二人。

如今说出来,又是另一重意思了。

只不过两人没有说话,而是起身离开,但各有心思。

同一时刻。

大夏秦王府内。

名男子立在秦王面前,恭敬无比。

“殿下。”

“江宁郡粮价涨至六十两白银一石,有传闻是江宁府已无破局,郡守张场大肆敛财,与商贩同流合污。”

男子开口,告知秦王江宁郡之事“同流合污?”

“一方郡守,想要敛财何须与这帮商人同流。

“端是可笑。

秦王落座高椅之上,他相貌并不英俊,反倒是有些狠劲,左脸颊更是有一道疤痕,虽然不深,但却给人一种霸道之感。

这是大夏二皇子泰王殿下。

当年随永盛大帝一同起义谋反,秦王殿下更是一马当先,数次救驾,更是率领三千精锐,七日破城,勇猛无双。

如今更是执掌大夏一处军营,掌虎符兵印是太子最大的竞争对手,几乎没有之一。

当得知江宁郡实情之后,秦王直接否认这般谣言。

随后他站起身来,细细思索。

过了片刻,秦王李遂瞬间明悟前后因果。

“要对江宁郡商贩动刀?”

他瞬间察觉,而后看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youren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